“清华美院的学习让我们对非遗技艺的传承有了新的体悟,也更坚信了我们国家自己的文化瑰宝会闪烁更璀璨的光芒。”
2月24日,在“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活动上,当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承人丁大为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历和故事时,说出了这样一段“心里话”,此刻,场下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乌铜走银《鹤·两仪》
在中国工艺美术界,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2011年6月,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铜走银”即以铜为胎,雕上各种花纹图案,将熔化的银水填入花纹图案,乌黑中透出银纹图案,呈现出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300年前,乌铜走银器具仅为达官显贵拥有。如今,曾一度面临传承困境的技艺,在多方助力下焕发生机。
云南乌铜的传承创新是“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践行的一个缩影,也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系统性创新的一份高质量样本,更可被看作一把开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未来图景的钥匙。
资料显示,“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由中国科技馆、宝马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将于2月24日起在中国科学技术馆面向公众开放。值得一提的是,该展览实现了展出材料75%可回收利用。
作为主办方,宝马集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实现电动化、数字化、循环永续的未来。宝马集团相信:可持续发展不仅意味着绿色低碳,更关乎人与社会。“BMW中国文化之旅” 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以切实的创新社会成果,以实际行动祝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布20周年。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博士表示:“宝马集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实现电动化、数字化、循环永续的未来。我们相信‘无责任,不豪华’。‘豪华’品牌应以可持续发展视野对经济、社会与环境负责。可持续发展不仅意味着绿色低碳,更关乎人与社会。此次展览呈现了宝马17年来与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保护非遗文化的社会成果,以文化保护助力可持续发展,完美诠释了宝马集团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观。”
宝马集团相信:可持续发展不仅意味着绿色低碳,更关乎人与社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指出:可持续发展目标(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简称SDG)以经济、社会和环境为三大支柱目标,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目
标的核心,并对三个支柱目标都横向做出重要贡献。唯有将文化置于发展政策的核心,才能确保以人为本,包容且公平的发展。
传承人分享作品的诞生过程及背后的创意理念
宝马集团的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体现在核心业务方面,致力于实现电动化、数字化、循环永续的未来,更体现在对人、社会与环境的高度协同可持续发展。宝马2007年在中国发起“BMW中国文化之旅”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宗旨在于保护中国非遗文化。17年来,“BMW中国文化之旅”对90项亟待保护的非遗项目和研究课题进行了总计超过2500万元的捐助,资助并赋能培训近千位非遗传承人,影响并带动近1.6亿人次加入非遗传承与保护行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教授在开幕式的视频致辞中表示:“在我们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能量时,我们必须牢记,它不仅是自豪感和灵感的源泉,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融合的有力手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同,是我们建立一个基于对话、尊重和人类尊严的更美好世界的有力工具。2023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20周年,我们欢迎各界伙伴与我们共同庆祝这一重要的年份,持续为非遗保护做出贡献。此次由宝马中国与中国科技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正是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典范案例。”
有“味道”的非遗展,循环经济理念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古今呼应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次展览,将宝马集团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循环永续”的不懈追求也贯彻实施在展览中。在策展之初就将循环利用的理念融入展览设计,30%的展览材料中使用了可回收的纸质展具,加上其它展具,共75%的布展材料实现可回收利用。
中国源远流长的非遗传统技艺,取材于当地、尊重自然、物尽其用的优良传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与当代的“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