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收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推进供应链减排 车企热捧“绿钢”

   2023-02-22 ​中国汽车报网62060
导读

 随着欧盟、中国、日本、韩国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汽车行业也在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并聚焦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作为汽车生产的主要材料,钢铁的碳排放量占比较高。因此,各大车企都开始寻求

 

 

 随着欧盟、中国、日本、韩国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汽车行业也在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并聚焦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作为汽车生产的主要材料,钢铁的碳排放量占比较高。因此,各大车企都开始寻求使用更环保的绿色钢铁。


  近日,北京奔驰与宝钢股份正式签署《打造绿色钢铁供应链合作备忘录》,致力于在整车制造过程中使用更加绿色的原材料,共同打造绿色汽车钢铁供应链。而宝马在今年8月就宣布携手河钢集团,打造绿色低碳汽车用钢供应链。此外,沃尔沃集团、福特汽车等跨国车企积极布局“绿钢”领域,以推进供应链端减排。


  “绿钢”可最高减少95%碳排放


  今年8月,宝马与河钢集团携手打造“绿钢”供应链的消息刷屏。何谓“绿钢”?从本质上讲,绿色钢铁是在不使用化石燃料的情况下制造的钢铁。有些钢厂将生产过程中能与减排搭上关系的都看作是“绿钢”;而不少技术先进的企业认为,“绿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比传统钢铁低90%~95%。例如,根据河钢集团的规划,在中短期内,其将开发生产低碳钢,可较传统钢材减少10%~30%的碳排放;之后随着技术升级,河钢集团的钢铁生产将逐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95%,这就是“绿钢”。


  据了解,在传统的高炉冶炼过程中,生产1吨生铁需要大约300公斤焦炭和200公斤煤粉,污染较为严重,而氢冶金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污染物排放。全球汽车业最先使用的“绿钢”是瑞典钢铁集团SSAB与沃尔沃集团率先研发的,使用绿色氢气来还原铁矿石,取代了煤和焦炭;传统的燃煤高炉也被电弧炉所取代,从而将化石燃料从污染严重的炼钢价值链中去除,生产出无化石燃料的钢铁,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95%。


  去年8月,SSAB宣布将生产出的第一批无化石燃料钢材交付给沃尔沃集团,用于生产一款沃尔沃货车,并称这是“迈向无化石燃料钢材制造的重要一步”。该集团预计,这种钢铁将于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曾计算,相比传统钢铁制造工艺,氢冶金可以降低15%以上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如今,氢冶金已经成为钢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技术,引领钢铁工业进入以氢代煤冶炼绿色钢铁的新时代。国内外钢铁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氢冶金技术,例如蒂森克虏伯、日本制铁、河钢、鞍钢等。尤其是进入今年以来,鞍钢、河钢等一批氢冶金创新项目或签约落地,或开工建设。


  根据国际钢铁协会的数据,汽车行业占全球钢材消费量的12%左右。在汽车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中,钢铁是占比最高、运用最广泛的。从排放来看,据估算,生产1辆中型纯电动汽车所用钢材的碳排放约占该车供应链端碳排放的20%,仅次于生产高压电池和轻金属材料。对于一家车企而言,使用何种钢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汽车生产的碳排放。


  当前,无论是我国的“双碳”目标还是欧盟的“绿色新政”,都对汽车行业提出了具体的减排要求。尤其是根据欧盟要求,欧洲汽车制造商及供应商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和使用“绿钢”成为车企降低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有效手段。


  牵手钢企打造“绿钢”供应链


  在全球减排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投资者和对气候议题敏感的消费者正在推动汽车厂商做出改变。在绿色低碳钢铁采购领域,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在中国市场,北京奔驰牵手宝钢股份,而宝马选择了河钢集团。


  根据宝马和河钢集团在沈阳签署的《打造绿色低碳钢铁供应链合作备忘录》,从2023年中期开始,宝马沈阳生产基地量产车型将逐步使用河钢集团的低碳钢,后者可减排10%~30%;自2026年起,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将开始在整车量产过程中使用河钢集团的“绿钢”。这些“绿钢”基于绿电和电炉等工艺,生产过程将逐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95%。按照目前的采购计划,从2026年起宝马在供应链端每年预计将减少约23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由此,宝马成为最早在中国制定明确规划、在量产中使用“绿钢”的车企之一,也是河钢集团绿色低碳钢铁的第一个客户。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hsw.net/news/show-68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2023 中国回收网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