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其出发点之一是减少环境污染,算是一种远虑之举。但是,如果解决不好动力电池回收处理问题,因此造成环境污染,就违背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初衷。但从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情况看,似有近忧出现。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5年起开始快速增长,按照动力电池5至8年的平均使用年限,现在正进入到大规模退役期。高工锂电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锂电池理论退役量达51.2万吨。预计2021年—2030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年复合增长率在50%至60%之间,到2030年,退役动力电池量将超过230万吨,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再生利用”市场总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
问题来了,现在退役下来的动力电池都到哪里去了?未来还有更大量的动力电池退役,它们将到哪里去?
根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要求,只有具备一定软硬件实力的企业才被允许从事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业务,经评审达标后进入工信部的“白名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的注册量超过2000家,但进入工信部“白名单”的企业仅有45家,这意味着不少动力电池在回收过程中并未被正规化、专业化“对待”。高工锂电的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白名单”企业仅回收了不到20%的退役动力电池,其他大部分动力电池都流入了非正规回收企业及小作坊。
所谓“无利不起早”,这么多企业涌进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就是看到这里有利可图。动力电池退役后可以进行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不论以何种方式再利用,均可产生相应的收益。以再生利用为例,废旧动力电池不仅包含镍、钴、锰、锂、铜等多种有价值的金属材料,还有电子元器件、石墨、塑料、橡胶、隔膜、电解液等零部件和材料,这些材料拆解提炼后在市场上能够卖出不错的价钱。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动力电池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从2021年初的5万元/吨,一路涨到2022年初的30万元—50万元/吨。退役动力电池因此成为回收企业争抢的对象。在利益驱动下,许多小型商户以及个人中间商加入进来,倒腾新能源蓄电池。他们大都没在监管部门注册,经营非常不规范,扰乱了整个行业秩序。
动力电池设计制造技术含量很高,其退役后的回收拆解处理也是个技术活,若形成自动化拆解生产线,就需要高成本投入。就目前来看,正规回收企业由于前期投入大,需要数量足够多、价位足够低的回收电池来摊薄成本,但这一点很难实现。目前网上各种电池回收渠道,其回收价格比正规渠道要高很多,比如,某平台商家回收三元锂电池的报价为2.8万元/吨,这个价格比正规回收企业的报价高出差不多一倍。巨大的价差必然导致退役动力电池被黑市截流。而不规范的回收拆解小作坊不具有相应的技术实力,他们不考虑环保问题,只需简单拆解、粗暴提炼就完成所谓的“回收”,而废液废料则直接排放到周边环境中去,造成严重而持久的污染。另外,通过透支环境和安全,小作坊获得了成本优势,又会反向推高动力电池收购价,而正规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生产运转,有时不得不向小作坊收购退役电池,这种市场状况无疑会助长回收黑市扩张,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不管是从行业发展还是从环境污染角度考虑,动力电池回收处理问题事关重大,必须未雨绸缪,早做规划。国家层面要有统一的战略布局,并出台具有较强约束力的专项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下大气力治理回收市场乱象,引导产业规范发展;完善电池种类减量化、型号使用统一化、可溯源化等技术标准,降低电池回收和再利用难度。同时,搭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服务平台,帮助企业降低回收利用过程中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回收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舍得投入,提高回收处理技术水平,优化工艺,降低成本,使动力电池回收材料和再利用电池出厂具有经济可行性和安全性,推动电池回收产业可持续发展。(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