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最新发布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生产约4.3亿吨塑料,其中三分之二很快会变成废物,只有不到10%的塑料被回收。部分废塑料流入海洋,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废塑料的处理回收、塑料污染危机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我们扔掉的外卖盒、塑料袋都去了哪儿?“廉价”又方便的塑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环境成本?我国的“限塑令”成效如何?而世界各地又有哪些废塑料回收经验值得借鉴?澎湃问吧邀请深圳零废弃政策顾问刘华,一起聊聊塑料污染危机现状。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塑料污染危机@小兔兔:塑料为什么会污染环境?
刘华:主要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塑料制品本身对自然环境的直接污染和危害。塑料容易被生物包括海洋生物误食,这一点媒体应该有很多的报道。塑料制品进入土壤,会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塑料制品破碎后成为微塑料、或者添加进一些产品中的原生微塑料也被发现进入食物链,同时其附着的有害物质会对生物造成危害。其次,塑料本身在制作产品过程中会添加各种化学物质,这些化学品也是潜在的环境和健康危害物质。另外,塑料绝大部分来源于石化产品,从整个产业链来看,也是温室气体排放源。
@乌龙:塑料回收难是因为成本高昂吗?其他国家是怎么处理废塑料的?
刘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很多地方的回收成本过高导致塑料制品无法妥善回收。所以一些国家过去出口废弃物到其他处理成本更低的国家地区去处理。这也是一些国家的主要“处理”办法。当然,还有一些国家对废塑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造粒后再出口,也是一种方式。还有一些国家直接就进行焚烧或者填埋处理,这样相对来说就不太符合废弃物管理优先次序原则。
@LINDAAA:可降解塑料到底是不是“智商税”?它是塑料污染的完美终结者吗?为何至今没有看到可降解塑料袋的普及推广呢?
刘华:据我日常生活不完全不严谨的观察来看,目前已经有可降解塑料袋使用了,特别是在一些明确被“新限塑令”要求替代的场景下。可降解塑料本身存在很多先天的问题,例如标准问题、可降解条件要求等。即使是具备了可降解条件的可降解塑料,也需要妥善的管理、进入相应的处理设施才能实现可降解本身应该实现的目标。
同时,可降解材料本身较高的成本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我们只是将可降解塑料简单地替代传统塑料,还是用于一次性的消费,用后即弃,又无法闭环管理以避免可降解和不可降解塑料的混合,最终又成为进入填埋或者焚烧的处置的废弃物,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等于是多花几倍的钱然后烧掉,这样理解可以说就是“智商税”了吧。
@ontheroad9898:为啥塑料百般不好还是难以被别的材料替代?生活中常见的PP、PE、PET这些塑料有什么不同特性?
刘华:一个简单的原因,和成本密切相关。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塑料污染、碳排放等带来的附加、间接成本,一些场景下塑料就可能没有办法存在下去。至于您提到的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塑料,这些材料本身都有各自具有特点的一些特性,我这里就不展开赘述了,详细的资料网上其实挺多的,您可以检索一下看看。
如何解决塑料问题
@澎湃网友jQrIBf:一刀切禁掉塑料制品未来有可能实现吗?塑料材质是不是也分好坏,哪些塑料对环境比较友好?
刘华:严格来说,我们确实不能,也无法做到一刀切禁用所有的塑料制品,在可期的未来也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至少应该将不必要的、过度的、一次性的等等这些塑料制品进行严格管控,最终实现禁用。对于无法禁用的制品,可以考虑按需生产,妥善管理其生命周期内的使用和最终处置,最大限度地避免对环境的影响。至于说材料,严格来说越少添加化学物质的塑料材料相对越利于回收再生,材料越单一的产品也更利于后续的回收、处理,处理成本也相对更小。
@夏洛克-禾某某:普通人可以为减塑环保做哪些事,关注哪些讯息?水果店里装水果的塑料盒子可以重复利用吗?不装热的东西的塑料可以反复用吗?
刘华:简单来说,关注、转发相关的信息给身边的朋友,就是最容易做的事情,举手之劳。当然,如果有时间参与更多的更丰富的活动,也可以关注国内很多公益机构的官方网站、公众号的推送信息。关于国内的公益机构有哪些,可以访问“中国发展简报”(http://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参考里面的NGO名录、公益资讯等信息。
一般来说,正规厂家的塑料包装用来重复使用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也需要注意其产品等级是否属于食品包装,以及您提到的,很多材料需要避免用于装热的东西。不过从源头减量这个优先原则来说,建议您在采买食物的时候,尽量选择不使用或少使用有不必要包装的食物,避免产生一次性的塑料包装。
@zzZ多喝白开水:为什么塑料污染环境,对人体有害,还是在源源不断地生产使用呢?我们日常购买的饮料有没有可能回到以前玻璃瓶装的模式?
刘华:加强可重复使用的容器进行 refill (重复灌装)是值得提倡的用来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的好办法,例如您提到的从前常见的玻璃瓶等。当然,这需要从整体的系统来看其环境效益。对于本地(就近)设厂、具备合理逆向物流条件的商业模式可以先行提倡,如果能在经济激励角度进行适当扶持,可能会较好地实现直接和间接的环境和经济的正效益。当然,如果结合碳排放核算等基于数据的研究支撑,企业业务模式的转型会更加严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