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中包装无所不在,从商超货架上的食品和日用品包装,到街边咖啡奶茶店使用的一次性杯子。而随着快递、外卖等城市末端物流的发展,从餐盒到货箱,也产生了大量用过即弃的包装。
这些包装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生活,保障着城市的顺畅运转,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以至于觉察不到它的存在。但实际上,如何才能让这些包装更好地循环起来,能够作为资源去回收再利用,正是城市运转中需要关注的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相关企业、研究机构与市民一起合力完成。
应当如何搭建一条绿色包装的循环之路?6月10日,在上海市虹口区白玉兰广场的世界会客厅,关注中国城市发展进程的澎湃研究所,与Huhtamaki普乐集团发起的思循派Think Circle平台一起,开启了一场以“绿色包装,循环之路”为题的讨论。
在这场讨论中,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同济大学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Huhtamaki普乐集团纤维包装和食品服务事业部可持续发展和传播副总裁 Michael Hoffmann,各自分享了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实践。这次活动由Impact Hub Shanghai 可持续消费合伙人杜怡佳主持,也得到了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的支持。
挖掘再生资源的价值
包装首要的功能,还是保护其中的包装物。而循环经济的核心概念,是如何使资源高效利用。赵凯指出,最近中国出台的相关限制类强制标准,就是针对一些过度包装,既让人们通过包装能够拿到产品,实现产品的价值,也关注怎么更好地回收再利用这些包装材料。
再生资源的价值值得重视。Michael Hoffmann说到,用过的纸杯是富有价值的再生资源,并不是废品。他以欧洲推进的纸杯回收项目为例,证明它们是可以被收集、分类和有效再利用的。实际上,过去20年里,由于受到上游木材供应的限制,原生纸制品产量没有太大变化。但纸制成品的实际产量增加了4倍。究其原因就是回收利用。这说明回收是有效的,它减少了对自然资源开发使用的压力。
中国城市则更有挖掘包装方面再生资源的潜力。杜欢政说到,包装大概有1.2万亿左右的产业规模。所有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包装。而上海推动垃圾分类以后,垃圾增量当中大部分是包装的问题。
6月10日,同济大学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在思循派分享。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需看到包装在碳减排方面的作用。杜欢政指出,中国的碳排放是100亿吨,如果所有资源都循环利用,碳排放可减少25亿吨。根据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数据,到2035年,社会使用的产品量越来越大,循环经济对碳减排的作用可能达到46%。在包装方面,以Huhtamaki 普乐在中国上海的纸杯回收项目试点为例,杜欢政指出,项目得到了可观的减碳数据,这些都是重要的参照。
循环经济的原则,包括减量/Reduce、重复利用/Reuse,以及回收/Recycle。Michael Hoffmann指出,重复利用/Reuse的原则不错,但面对某些特殊行业,比如食品服务行业时,情况有所不同。
这时,数据是科学决策的依据。Michael Hoffmann举例说,以欧洲宝贵的水资源为例,如果餐饮行业将使用一次性餐具改为采用让餐具可重复使用的消毒系统,实际会增加3.4倍的用水量。每年额外产生40亿升的用水量。这是一个巨大体量。此外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 2.8 倍,相当于一个拥有750, 000 辆汽车城市的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