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6月4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平安抵京。图为航天员费俊龙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李杰 摄
天色初明,英雄凯旋。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迄今为止执行任务时平均年龄最大的航天员乘组,3名航天员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次数的纪录,完成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历史时刻。
飞船具备下行50公斤的载荷能力,实验回收材料随船返回地球
“向祖国人民报告,我们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完成了在轨所有的工作和任务,现在顺利回到了祖国,我们感觉良好!”返回舱着陆后,费俊龙率先出舱。目前,3名航天员已平安抵达北京,随后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在太空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圆梦时刻,神舟十五号乘组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圆梦乘组”。这次,他们没有“空手”回家,而是带了“大礼包”——部分在轨实验项目回收的材料,供科学家进一步研究。
此次空间应用系统随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共下行15项科学项目的实验样品,包括细胞、线虫、拟南芥、再生稻等生命实验样品,以及多种合金材料、新型红外探测器材料、非晶薄膜材料等材料实验样品。下行实验样品总重量20余公斤,目前已交接相关实验科学家开展后续研究。
中国空间站进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更多的科学实(试)验将在这里开展,更多的实验材料将随神舟飞船返回地球。
与天舟货运飞船单向上行不同,神舟飞船“能上能下”,目前具备上行300公斤、下行50公斤的载荷能力。由于神舟飞船只有返回舱能返回地球,且要留出航天员活动的空间,因此下行“带货”能力有限。
提高返回舱的下行能力对载人航天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研制团队将继续发掘神舟飞船的“带货”潜力。“后续,我们计划从布局优化、设备升级换代、小型化设计等方面去做工作,核心目标就是让飞船装载下行载荷的空间进一步变大。”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高旭说。
完成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试验及实验,涵盖生命生态、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领域
从去年11月30日进入空间站到今年6月4日返回地球,神舟十五号乘组在轨驻留长达半年之久。其间,他们完成了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试验及实验,涵盖了生命生态、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领域,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实现了多项“首次”,为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开端——
使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成功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首次在航天飞行过程中,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航天员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为未来开展航天员在轨健康监测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