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初推行垃圾分类时,居民们最担忧的问题是:前端分好的垃圾,到了末端是否又会混运?
如今,这个问题已有很好的答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三年多以来,垃圾分类在申城已成为新时尚,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方面都卓有成效,居民分出来的垃圾不仅不会混运,部分垃圾回收后甚至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日前,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的几家环保企业颇有看点,让代表们看到了活生生的垃圾变废为宝的案例。
不过,市人大执法检查也发现,末端回收利用的技术瓶颈难题已攻克,但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吃不饱”的难题。在迈向更高水平的无废城市建设中,垃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还需打通哪些环节?
企业“胃口”大
废旧塑料是垃圾分类的一大细分领域。取出快递后丢弃的泡沫塑料,一度曾面临回收困境:因90%的成分为空气,低密度和大体积使得它难以被回收,每年只有30%的废旧塑料被回收利用,剩余的70%被不当丢弃、随意焚烧或填埋。
“塑料回收再生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难,合在一起更难,但我们创新打通了塑料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一家废旧塑料环保企业向代表们展示了自主研发的减容增密设备,可迅速将废泡沫塑料压缩体积至原来的1/50,这个过程无二次污染、零排放。这些泡沫塑料回收后改头换面,变成画框、相框、家居装饰品,还被运用到建筑保温板、注塑办公用品、卫浴外膜、汽车外壳等更多行业中。量产的同时还带来巨大环保价值:每年减少20万吨碳排和30万吨原油,保护200万棵树木免于被砍伐。
位于奉贤星火开发区内的中器环保科技也是一家回收企业巨头,它回收的对象是地沟油。通过餐厨废弃油脂收集、运输、处置、使用一体化闭环作业链模式,将餐厨废弃油脂变成公交生物柴油。
这些环保科技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都做到了头部位置,却不同程度地遇到一个难题,即原料“吃不饱”。目前,中器环保的处理能力达到15万吨,但有时一整天只开进几辆槽罐车,与它最大的日处理能力相距不小。曾有一段时间,该公司从上游收到的地沟油,产能开不足三成。目前,企业回收地沟油的量要比之前大很多,但是“吃不饱”现象依然存在。
鑫广再生也是一家从事再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的环保型企业,专注于电子废弃物和报废汽车电子器件的拆解,公司规模、技术的先进性均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它也有类似的困扰,与企业目前具备的拆解产能相比,每天回收来的废弃器材量远远不够,处于“半饱”状态。
为啥“吃不饱”
环保企业为啥遭遇“吃不跑”,是源头分出的垃圾原料不够吗?
记者查询相关数据后发现,进入中转站的湿垃圾、废旧塑料等垃圾要远高于企业所需,也就是说,完全可以满足其“胃口”。那么,是末端这个细分领域企业竞争激烈,僧多粥少吗?
有关部门曾对地沟油进行调研,发现一批非法收运和处置餐厨废弃油脂的“游击队”从中垄断部分地沟油资源,对下游处置企业漫天要价,有的甚至为谋利,将餐厨废弃油脂卖往非正规处置渠道。
记者了解到,居民分出的垃圾首先经保洁员这一关,目前,大部分社区都是由物业或者第三方企业派保洁员。拿着微薄收入的这个群体有可能随意处置垃圾。而环保企业如果派人从源头回收垃圾,成本也很大。有企业表示,建设一个回收再生工厂需要投资数十亿元,以及若干创新技术,回收成本是其重要考虑因素。“在回收废旧塑料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不少小作坊向我们提供原料,但是它们开不出正规的发票,有的甚至营业执照都没有。”
十四届市人大代表黄晨曾做过一项关于“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调查。她发现,上海在这个领域达标生产的有十多家企业,完全可以消纳上海每年800万吨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这些正规军却面临“吃不饱”的境况,原因就在于一大批没有生产许可证、技术不达标的黑作坊占据了市场。
在代表们看来,如果源头产生的餐厨废弃油脂、废旧塑料等无法做到应收尽收,就意味着一部分垃圾可能进入小作坊、小厂房,而这些企业往往技术水平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