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鲁木齐4月28日电 题: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新疆兵团如何让农田告别“白色污染”?
记者戚亚平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努力当好“生态卫士”,深入开展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有力推动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新疆兵团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程度较高,2022年农作物覆膜总面积约1548万亩,年农膜用量约9万吨,废旧地膜“白色污染”一度成为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痼疾。
数据显示,2021年,新疆兵团当季农田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废弃农膜抽测平均残膜量为2.66千克/亩,均值达到国家标准,全面消除了三级重度污染及四级严重污染团场,提前完成了“十四五”预定目标。
地膜被广泛利用 捡拾不彻底导致“白色污染”
使用地膜有助于土壤保温、保墒、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然而,捡拾不彻底就会导致土壤污染。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残膜污染问题,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课题。
在新疆兵团第八师147团,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残膜回收和秸秆还田一体机,开展残膜回收。(资料图) 邵学东 摄
在新疆兵团第八师147团,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残膜回收和秸秆还田一体机,开展残膜回收。(资料图) 邵学东 摄
20世纪80年代初,新疆兵团开始引进地膜栽培技术种植棉花,后被陆续用于其它覆膜作物上。连续多年的耕种给农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农田残膜污染逐年加重。
据测算,新疆兵团在实施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前,平均每亩地残膜量达25公斤左右,治理农田残膜污染已迫在眉睫。
对此,新疆兵团多措并举,深入开展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
2017年,新疆兵团发动万余人,对148个团场耕地进行了废旧地膜污染情况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兵团农田残膜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攻坚计划》,根据污染情况将耕地分为四级,确定年度废弃地膜削减任务目标,分类施策,分级治理。
出台《兵团废弃农膜污染综合治理考核办法(试行)》,明确“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建立条田台账制度,做好定期监测和春播前验收,层层签订废旧地膜回收责任书,每年对治理工作考核问效,压实治理责任。
按照“遏制增量,减少存量,管住地面,挖出地下”和分级治理的总体要求,新疆兵团不断建立健全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突出问题,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快推进农田残膜资源循环利用。
针对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新疆兵团通过推进实施新型高效残膜回收机具创新、覆膜栽培模式创新、引导企业创新回收再利用等措施,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
各师(市)根据不同农业条件,在棉花、甜菜、制种玉米等覆膜作物上积极探索治理方法,进一步提升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