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引领潮流的可持续服装
“根据国际能源署、世界自然研究所的数据可以看到,纺织行业事实上只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0.7%,不到4亿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兼可持续发展项目主任胡柯华说。
8月31日,第一财经记者胥会云在微博上直播连麦东丽酒伊(TSD)海外销售部门长王东东、优衣库中国公关总监董春芳、迪卡侬纺织品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刘静、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兼可持续发展项目主任胡柯华、宁波培罗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江洋,和几位嘉宾以#引领潮流的可持续服装#为话题,一起从纺织服装的面料、制作、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聊了聊服装如何才能可持续。
中国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但连麦一开始,胡柯华就特别强调了一组数据,来说明纺织行业并非人们固有思维中的高污染行业。他表示,考虑到中国纤维加工量占全球加工量的50%,因此中国推动可持续的服装,能够对行业的全球减排、实现净零排放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纺织行业一个先导性的行业,也能够为全球绿色消费做出巨大贡献。
直播长达两个小时,错过直播不要紧,我们在这篇文章给你总结了直播连麦的“高光片刻”:
Q1:什么是可持续的服装?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兼可持续发展项目主任胡柯华:
可持续服装概念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大家对于它的认知五花八门,有的从材料看,有的从制造过程看,有的从消费后的循环再利用看。我们还是建议从全生命周期去看,从设计、生产、销售、消费、运输,包括消费后来看可持续的服装。
一个可持续的服装,我给它定义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什么叫“生的伟大”,意味着我们要有上帝视角,一开始就要想清楚用什么可持续材料、用什么环保工艺,同时还要能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死的光荣”是说服装要考虑到它的消费后,怎么不污染环境,能够无害化,甚至作为资源能够重新回到工业端被利用。“生的伟大”不太容易,“死的光荣”也不太容易。
东丽酒伊(TSD)海外销售部门长王东东:
从材料端来说,可持续发展就是对资源的占有最小化,同时在碳排放上也做到最小化,这是理想化的过程。我们作为材料的生产商来讲,更多是跟品牌去进行深度的合作,我们设计的材料是力求改变生活,让消费者扎扎实实能够感受到材料的优越性和成衣品牌设计上的独到性。实现成衣最终的闭环再循环,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当然现在离这一步还是比较远,我们更多是在面料端,首先产生一个循环,比如透明塑料瓶的回收,然后我们做成面料销售,这也是一种再利用,是对资源的节约。
优衣库中国公关总监董春芳:
可持续的服装,一方面在供应链端,从面料采购、生产制作等环节,采用先进科技,减少环境负荷。比如我们有采用再生面料的摇粒绒、防晒衣等,也有采用了节水工艺制作的牛仔裤,在其他功能无差别的情况下,希望将可持续属性作为附加价值,携手消费者一起,倡导“爱时尚也爱地球”,支持可持续服装;另一方面,部分服装采用了创新科技,让消费者在穿着的同时,无形中轻松切换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比如优衣库冬天很受欢迎的黑科技吸湿发热的HEATTECH保暖内衣,保暖舒适的同时,让大家减少对暖气的依赖,减碳减排,也是一种节能环保。
迪卡侬纺织品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刘静:
可持续服装一直都在变化,而且随着技术的迭代、公众的认识、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从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定义一直在更新,每一个细节的标准也都在提高。可持续服装并不是最终产品是否环保,而是涉及整个产业链,从前端的设计到仓储,到零售,以及再循环,这条产业链是非常长的,包括生产过程中工人是否有合理的社会权益、环保的影响等,都可以囊括到服装的可持续与否。这个定义非常地广,牵扯上下游很重要的部分,包括消费者怎么认可可持续的价值、可持续的原则。如果我们不重视消费者需求,本身来讲也不是一个可持续的。
宁波培罗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江洋:
市场的认可对于可持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才会有新材料方面做一些新的突破,以及在产品方面做更多的突破。
我们目前可以做的,是在整个闭环中减少浪费,包括资源、精力、时间的浪费。比如说降低设计的错误率,降低库存的数量,这就是整个行业最近几年一直在提出包括像柔性生产这样一些方向,真正做到行业整个闭环中减少更多的浪费。培罗成主要是做职业装的,我们的客户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希望看到一些可持续的东西出现在里面。这点我们是非常庆幸的,但我相信对于市场零售端来说,还是需要一定的教育和科普,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这一方面的产品。
Q2:中国纺织行业在可持续方面主要的变化是什么?挑战是什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兼可持续发展项目主任胡柯华:
国内市场最大的变化是,以前国际品牌在这个方向上是一个探索者,甚至引领者,很少能够看到国内品牌或者厂商会有主动的探索或承诺。这五年以来,本土品牌也意识到需要去努力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我们去年启动了“30·60中国品牌碳中和加速计划”,中国品牌的响应度非常高,已经有20个品牌测算了60款终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溯源上游119家的供应商,涉及11种原材料。
最大的挑战是现在还是早期,大家都有这个意识,都愿意去努力,需要去协同。这个协同不仅仅是产业链内的协同,包括和消费市场的协同,消费者如果不认同这个事情就很难做下去,因为要有人买单。消费者不是说找“绝对低碳”的产品,而是说要在相应的价值链、相应消费水平找到合适的、碳排放相对低的产品,在消费市场促进生产端、供应链端走向低碳,而不是生产端说生产端,消费端说消费端,有点脱节,各说各的。